專訪:聲痕的攝像者—聽說聲音工作室(2021.06)

ENFANT PERDU
Dec 14, 2021

--

(本文發表於《WuTalk台南在地誌》Vol.1,第24~27頁)

聽說聲音工作室外觀

民族路上,車流來往,引擎轟鳴。路旁岔入的巷內,人車零落。愈加深入,引擎聲糊成遠方的一片背景音,取而代之的是街坊鄰居的耳語。在小巷盡頭,走來一位攜著小孩的老婦。

「外面。」在巷內面對大路的轉角,小孩邊走,面著老婦說。老婦停頓,回應說:「對,外面。」

外面——這是小孩對於遠方大道上傳來的引擎聲,所作的回應。在此,聲音暗示了巷弄寧靜場域的中斷,也指向巷弄可能通達的外部,一個更大的空間,一個充斥各種轟鳴與噪音的空間。

這是一次走訪聽說聲音工作室(下稱「聽說」)前的小巷,所偶遇的時刻。它是一次尋常的日常事件,也是一次展現聽覺作用於人身上的時刻。

這個世界不是個只有視覺的世界,更是個還有其他感官在作用的世界。」聽說的主持人之一,張惠笙如是說。

位於中西區的聽說成立於 2016 年,由聲音藝術家 Nigel Brown 與張惠笙二人共同經營。這裡不只是個藝文空間,也是一座聲音藝術的基地,一個組織,或者一項計劃。這些種種,皆隱身於民族路旁小巷的老宅之中。

一座基地

「這邊之前大概空了五年。我們會到台南,是因為喜歡這裡老房子的感覺。這邊的環境比較傳統,聽到的聲音和大城市是很不同的,更貼近以前的生活方式。」惠笙說。

聲音是一個地方環境的反映。而一個地方的特徵,正如建築理論家 Christopher Alexander 所指出,是由發生在那裡的事件所賦予。「那些在大城市消失的聲音,在這邊不只一直被保存,而且實際上還是一個非常活絡的狀態,是一個活的文化。」惠笙如是說。

台南之所以是台南,不只是一系列建築結構的排列組合,也由一系列獨特的常民生活軌跡所複合。林立的廟宇佇立城內,使眾多宗教活動與都市生活共存。混跡城市各個角落的傳統市場,是人們進行食材供應與採買的場所。窄巷內隱匿著一落落低調的民宅,因遠離交通樞紐而顯得寧靜,偶爾從民宅內傳出電視、廣播聲,或是行經巷弄的機車聲響。凡此種種蘊藏著各種獨特的音源,也形塑著這座城市的聽覺肌理。

台南的發展步調,不僅使新、舊得以並存,也制約了都市的規模,卻也使得人們得以悠閒地漫步其中。這樣的條件使聽說得以成為藝術家駐村的據點,使藝術家們能夠以此為基地,遊走台南獨特的聲響與人文環境。

一個組織

聽說也是個致力策劃各種聲音藝術活動的組織。在成立聽說之前,Nigel 和惠笙就已在各種場合展演實驗音樂。二人在成立實體空間後,也持續推行各式活動,並本著參與的精神,使得實驗音樂不再侷限於特定受眾或創作者,而是向更廣大的社會所敞開。「我們推動的是一個比較具包容性、低門檻的空間,任何人無論什麼背景,都可以來這裡一起討論。」惠笙解釋道。

台南的藏聲(聽說聲音工作室提供)

聽說的活動以工作坊與表演為主。「聽說有表演」系列迄今已舉辦超過二十場,主要邀請不同的聲音藝術家參與演出。另外,也有結合傳統文化的展演,如「大音希聲」(2018)結合南、北管與實驗音樂作即興演出。工作坊則相當多元,包括自製或改造發聲器具、聲音採集、創作課等。2017 年曾邀請藝術家 Simon Whetham 舉辦「台南的藏聲」。Simon 分享其專業經驗,並帶領學員自製麥克風,共同探索周遭環境。「台南的藏聲」受到好評,使 Simon 在同年受邀加開第二場次,帶領學員嘗試不同形式的聲音採集。這是一次藝術家與在地社群互動的典型事例。Nigel 指出:「一般人接觸到聲音藝術或實驗音樂,可能會覺得需要背景知識才能聽懂。但我認為,來到這裡的朋友,就算是第一次接觸,也可以一起參與並有所貢獻。或許,藝術家會透過他們的方式傳達其藝術實踐,但他們也期待參與者們,分享在當地的音景環境中,所獲得的各種聆聽體驗。」為此,聽說也像是個中介,使得藝術家能與在地的朋友們相遇,以各種可能形式,介入在地的社群脈絡。在這個意義上,聽說也透過對社群的介入,將自身轉化為社群的一部份。

一項計劃

無論我們如何談論聲音藝術或實驗音樂,「聽」才是感知聲響的根本。「說」是我們與聲音建立連結的另一種基本方式。我們的身體是個發聲體。「說」通常是為了溝通而發,但我們在進行交談的當下,不一定會有意識地觀照身體在聲音中的振動,或者深入體察當下的精神狀態,卻可能因此而忽略,人聲也是某種心象的反映。

我自己比較擅長的是人聲表演,會帶領大家玩自己的聲音和不同的即興遊戲,這部份較偏向個人表達,也會連結到藝術治療的部份。」除了是聲音藝術家,惠笙也兼有藝術治療師的身份。在惠笙所帶領的課程中,有透過聲音或身體感知以了解情緒,或者是對夢境的探索。例如在「聽說之間公聽坊」中,參與者在一個安全且互相支持的團體內,結合發聲與其他表現形式,探索並表達自身夢境,也透過分享,使自身能夠被他者看見,甚至跟他人建立起生命的連結。為此,聲音藝術達到了療癒與溝通的維度。即興的發聲使得這樣的溝通超脫了語言或概念,而得到某種深化,彷若一項社會實驗一般,重塑了人與人間的關係。這與聽說對平等與包容精神的堅持不無關係,也傳達聲音藝術的另一種可能。

惠笙帶領「聽說之間公聽坊」(聽說聲音工作室提供)

Nigel 表示,在這裡,不會有人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做什麼。每個人都是他們經驗世界裡的專家。沒有人能夠告訴你應該體驗到什麼,或如何去體驗。重拾聆聽也就是調整我們感知的焦點。「如何從『耳聞(hearing)』轉向『聆聽(listening)』,才是關鍵所在。」惠笙則指出,實驗音樂是可以被教導的,任何人,無論是一般成人、長者或小孩,都能在創意中進行發揮。惠笙指出:「我們所推廣的,就是一種全面體驗的生活方式。這樣的體驗可以從小孩對世界的感知之中重新發現。對小孩而言,任何物件都是有生命力、有能動性的。」這個事實也提醒我們,這個世界不只存在於視覺之中,而是經由多重感知的刺激而被體驗到的。或許,巷口小孩的那聲「外面」,表達了他對外部紛繁世界的驚奇,而這樣的驚奇,正有待我們重新發現。■

採訪、文字 ∕ 陳禎佑(Klaus

攝影 ∕ 陳禎佑、莊昱庭

--

--